档案馆
 首页 | 本馆概况 | 档案法规 | 业务指导 | 服务指南 | 编研利用 | 下载中心 | 留言板 
 历年大事记 
 陕西理工学院 
 历史回眸 
陕西理工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编研利用>>陕西理工学院>>正文
[陕西理工学院]·学科建设上层次 申硕成功创基业
2013-09-16 16:21   审核人:

申硕工作作为合校以后学院工作的一个被确保的重点,得到了全院上下的一致重视。通过申说工作的成功,使学院的学科建设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合校后的融合工作也带动了学科建设工作的融合、重组和快速的发展。在合校前两院工作的基础上,学校不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在重点学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础条件等方面建设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其标志性的成果就是在2005年,学校参加国家第十次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并有中国古代文学、植物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材料加工工程四个学科成为我校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实现了全校几代师生多年的夙愿。

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狠抓学科建设

从合校开始,学校就一直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常抓不懈,使合校后短短几年时间学科建设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不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而且为申硕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逐级落实学科建设任务。合校后,学校立即成立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各系部也成立了各自学科建设的领导机构,有专任领导负责,使得学科建设任务逐级得到落实。

二是制定了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在原两校学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陕西理工学院“十五”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五”期间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建设目标,理清了学科建设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三是不断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设经费逐年向学科建设倾斜。2003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学科建设专项经费,2004、2005两年,每年投入3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这些经费的60%用于各重点学科研究条件改善,购置仪器设备,提高研究手段。一部分经费用于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四是加强了重点学科建设,培育优势学科。合校之初,学科按照研究生培养专业目录,按二级学科将原两校多年建设积累的优势学科进行了重新调整,组建了10个校级重点学科,严格规范了各重点学科的名称,重组了学术队伍,结合实际充分论证后凝炼了学科的研究方向,明确了各学科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这项工作为学校两次申硕时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筛选、确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重点学科建设中,坚持分层次建设的原则,做到合理布局,全面发展。合校后,学校有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即:“植物学”和“机械设计及理论”;有十个校级重点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文艺学、基础数学、分析化学、动物学、机械电子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构、材料加工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企业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学科建设的预期目标。

五是深入调查,科学论证,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学科专业融合。在科学论证、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原则上按照一级学科的范围,成功实现全校内跨教学单位的学科专业调整工作,部分实力较强的教学部门组建了二级学院,实现了学科专业优化组合,进一步体现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办学理念。

在此过程中,学校有关部门对全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请省学位办学科建设咨询专家组的专家学者对学科专业调整进行了专题研究论证,为学校提出了调整建议方案。学校抽调校内有关人员组成校内专家组,结合校情,反复论证,为学校最后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2005年底,学校的学科专业调整方案出台,完成了自合校以来学科专业的实质性融合,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是坚持科研强校的战略方针,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发展。学校明确提出了自己科研工作的思路,即: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研究工作,突出特色,服务社会,分别在理、工、文三方面确立了研究重点:以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以工业应用技术研究为特色的工学学科;以汉水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此基础上,学校成功申报了“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立了“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并使“汉水文化”成为陕西省重点学科。为了不断提高学校科学研究的档次,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激励教学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学校加大了对高层次成果的奖励力度。学校的科研工作得到了加强,科学研究领域得到了互补和拓宽。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研课题的层次、水平。项目数量及研究经费都逐年增加。

七是加强了社会服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促进了学科发展。学校十分重视加强教学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2004年暑假,在汉中市科技局的配合下,学校组织了“陕西理工学院暑期教授科技考察团”,对汉台区、城固、洋县、西乡等地区、县进行了调研考察,与当地科技部门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听取社会对我校学科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部分科技人员主动结合地方经济的需求,经常深入企业解决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产、学、研的结合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社会服务拓宽了学校科研领域,提高了科研水平,彰显了办学特色,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为申硕工作夯实了基础。

举全院之力,保证了申硕成功,实现了陕理工的跨越式发展

合校前,原两校都积极准备,分别向省学位办提交过“申硕”的报告。两校合并后,学校随即成立了“陕西理工学院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负责筹划运作,组织实施。

为了顺利地开展工作,学校分别从西北大学、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聘请了具有丰富的研究生教育经验的专家学者做顾问,指导我们的申报工作。

在2003年和2005年两次申硕中,学校抽调人员组成申硕材料组,专门负责申硕过程中所有材料的组织和申报表格的填写。

在学校的申硕总表中,有四部分文字内容,即:本单位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近五年实施的重要改革及成效;本单位申请新增为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与特殊性;本单位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评价;本单位有关管理机构及规章制度简况。这每一部分所填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和严格的字数限制。

材料组的同志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了大量的数据,每次材料写成后,都请专家点评,提出意见。两次申硕最后上报的材料都经过5次以上大的修改。

虽然2003年学校首次“申硕”没有成功,但全校师生没有灰心,反而激发了不达目的誓不休的热情。学校一方面认真总结了第一次申报工作,分析了自身的原因,查找了存在的弱点,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地弥补不足,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一方面在2004年中期再次组织部分学科负责人和学术骨干,到2003年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成功的院校学习。学习外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经验,以及申报硕士授权单位的经验。通过学习交流,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和硕士点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2005年3月,国务院学位办安排全国第十次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申报工作。在2003年申报的基础上,学校精心组织,科学部署,不失时机地组织了这次申报工作。

早在2005年1月,学校申硕领导小组就全面安排部署了2005年的申报工作,申硕办随即开始组织申报工作,在全校范围按二级学科组合学科队伍。根据当时学校各学科的综合实力,及时调整原有计划。在2005年申报中,学校决定上报“中国古代文学”、“分析化学”、“植物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材料加工工程”五个学科专业。

2005年5月底,申报材料按时上报。8月初,经过全国学科评议专家的通讯评审,我校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整体条件通过评审。

2005 年 9 月 20 日 ,学校在北京参加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申硕答辩。在20分钟的陈述和回答提问中,再次阐述了我们申报硕士授权单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校顺利通过了这次答辩。

2005 年 10 月 31 日 至 11 月 1 日 ,“中国古代文学”、“植物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材料加工工程”四个学科专业通过陕西省学位委员会专家组的评审。

2006 年 1 月 22 日 至 1 月 24 日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批准我校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批准“中国古代文学”、“植物学”、“机构设计及理论”和“材料加工工程”四个学科专业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

至此,学校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圆满结束。申硕成功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不仅提升了办学层次,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而且为学校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mobile.28365365

查档电话:0916-2641537